文 / 祥寧中醫診所 余玳儀 醫師
隨著全球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老年病患愈來愈多,老年人的醫療需求遠比成年人高,老年照護已成為健康照護的重要議題。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中,慢性疾病發生率逐漸提高,發病年齡卻逐年下降,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生活的養生之道,而養生是中醫「治未病」的基礎,但並不是簡單的注意飲食就可以了。
在許多中醫典籍皆強調老年養生的重要性,《上古天真論》記載:「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為,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由古書中可得之,藉由均衡的飲食、規律的生活習慣、以及樂觀平和的心,能使我們身心健康長壽。老年人注重均衡的飲食,不必偏重食用某種食物,而是要視個人體質決定,雖然在營養學的角度中,蔬菜、水果類應多攝取,但屬性寒涼的瓜果類(例如:苦瓜、冬瓜……),體質陽虛和氣虛的人則應該減少攝取,不同體質的人,飲食上的調配,也應該有所不同,養生應根據體質決定,並非一概而論。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而中醫所謂的「脾」指的是腸胃消化功能,其中強調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再配合均衡適度的飲食,使得全身的經絡氣血能溫養五臟六腑,充養四肢和肌肉。臨床上觀察到大多數長壽的長者,皆有較佳的脾胃消化功能,因此想要活得長壽,就要從脾胃開始調理。中醫理論認為「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因此,藥補是對於身體較為虛弱的人,而體質較好的人不僅不需要藥補,而是要應用瀉藥才能對身體有幫助。
古代傳統醫學聖典《黃帝內經》:「人生五十,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中醫指的肝,並不完全等同於西方醫學中的”liver”,在中醫的領域中,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其中血能濡養我們的五臟、調和全身的氣血,若血不足,無以濡養兩目,則會造成眼睛乾澀,因此年過五十之後,應當「養肝」,在子時和丑時(晚上23點~凌晨3點),為肝、膽經絡循行之時,此時最適合藉由睡眠,以養陰氣,陰氣充足則陽氣旺盛,陰陽互根而達養生之道。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老人常見的疾病,起因多為老人體弱、長期勞損,筋脈失養,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透過服用中藥,以及針灸治療,可以鬆活關節的僵硬,緩解關節附近的肌肉痙攣,增加周圍軟組織的彈性,因而改善膝關節的局部循環,減輕關節的腫脹,增強膝關節的活動力。此外,若在體力許可的狀態下,老年人應該養成運動的習慣,時常散步、活動伸展筋骨,除了可以增強我們的氣血循環,還可以刺激足底的湧泉穴,活絡腎氣,而「腎為先天之本」,中醫領域中,腎主骨、生髓、通腦,其華在髮,只要腎氣充足,髮色自然黑而潤澤、筋骨強健,才能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況。
「老年」議題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人生課題。如何活得「老」,又活得 「好」,不應是到了年老才要煩惱的事,建議應提前從中年開始身體保健,並規畫邁入老年後的生活,做個快樂健康的銀髮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