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不出來…中西醫話「面癱」(顏面神經麻痺)
文/楊佳霖中醫師
【前言】
今年台灣各地的氣候很不穩定,因此許多民眾在適應氣候上很不容易,如果加上長期疲勞,身體就容易出現許多狀況,筆者在近幾月發現,顏面神經麻痺(面癱)患者自過年以來,有增多趨勢,許多患者在一覺醒來,刷牙時發現口水從嘴角流出,照鏡子赫然發現,笑不出來了!半邊臉不會動了!!心裡的壓力多麼大!!!害怕這張每天熟悉的臉就此癱掉,甚至想到徹夜難眠…,而且許多患者經由西醫治療仍進步緩慢,真是折磨困擾了這些患者!幸好,透過儘早就診中醫,均有滿意療效,可以讓患者恢復自信,以下,就讓筆者介紹這令人壓力很大的疾病吧。
面癱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筆者曾治癒最小年齡一名7歲小女童),,通常急性起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不能作蹙額、皺眉、露齒、鼓腮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漱口漏水,進餐時食物常滯留於患側齒頰之間,患側露睛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 患者多有面部受冷風侵襲或近期急性鼻咽部感染的病史 部分病人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耳鳴加重等症。 若治療不及時,恢復不完全,常可產生癱瘓肌攣縮、面肌痙攣或聯帶面部運動肌肉無力等面癱後遺症。
【西醫觀點】
面癱是一種常見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中老年居多。面癱發作時,患者一般會出現口眼歪斜、喝水漏水、味覺遲鈍等症狀。 患者在發病前大多沒有明顯的徵兆,只是在洗臉、刷牙、照鏡子時突然發現自己的面部有些不正常。 患病後,患者一側面部肌肉癱瘓,發音時吐字不清,眼睛不能閉合,影響工作和生活。
治療面癱,西醫主要靠消炎藥加上類固醇服用和局部理療結合。消炎藥、類固醇 的作用是消除神經水腫,防止神經壓迫造成更多神經損傷。 如果懷疑由病毒感染引起,在給予抗發炎藥物同時,還應加上抗病毒治療。 理療則包括離子導入、鐳射治療、紅外線照射等方式。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面癱就是在過度疲勞、緊張造成上火等情況下,“虛邪賊風”侵擾的結果。 面癱一般發生在單側,症狀包括眼睛不能閉合、皺紋消失、嘴角歪斜、耳後肌肉疼痛等。所以,「上火受風」最易發生面癱 ,就是由於受涼、病毒感染(古人認為是外來賊風的一種形容)、自身免疫反應等原因,導致面神經受損,它支配的肌肉則出現癱瘓。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辦法也不少,包括針灸、藥物服用、耳背指尖面部放血等方法。
『治療急性面癱一定要抓緊時間,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治療積極的話,一般來說半個月就能恢復。超過半月,治療難度就增大了。一般單純受風導致的面癱治療不難,早期面部輕刺放血加TDP頻譜儀照射,可祛風散邪,改善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迅速消除水腫,降低神經損害,使神經功能恢復時間縮短,加速痊癒,防止後遺症的發生。 但如果是因病毒感染引起,恢復起來會慢一些。 自身免疫反應引起的面癱,則容易反復發作。
『針灸治療越早越好』
針灸治療面癱效果很好,而且治療越早效果越好。 有觀點認為本病在初始的急性期內不宜針灸,這其實是一種認知上的錯誤。 一項大樣本的以觀察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時效關係為目的的臨床對照試驗證實,在發病2週內開始針刺治療者痊癒率為77.2%,在2~4週開始治療者痊癒率為51.8%,病程在1個月以上才開始治療者半年內的痊癒率僅為4.5%(筆者目前有數位面癱4-6個月以上的男女患者,中西醫治療效差,經人轉介給筆者治療,約1個月服藥針灸,目前已進步到8成左右,所以也請別灰心!),3組之間有極顯著性差異,說明早期恰當的治療是本病快速完全恢復的關鍵,而且早期針刺治療還可以減少西藥的使用。 以往有關針刺治療該病的研究結論也與此相似。 筆者的臨床實踐也支持該結論,但是本病的針刺治療應該分期進行,急性期和恢復期的取穴和針刺方法應有所不同,以充分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初始發病的急性期內,病邪表淺,面部取穴宜少,針刺手法宜輕,應重點取用頸項部和四肢穴位,恢復期面部取穴則可適當增加並使用透刺(包含頭皮針)、電針、艾薰等刺激神經快速恢復的方法。
【注意事項】
1. 避免不當乘涼以預防面癱,也是中西醫的共識。 提醒你,出了大汗、洗浴後,千萬不要站在走廊、風道、開放的陽台上乘涼,更不要
用風扇、空調直吹面部。 開車、乘車時,不要把窗戶開個小縫直吹,因為這樣的風速度更快,威脅更大。 睡眠時,也不要挨著敞開的
門、窗。
2. 多運動,增強體質,抵禦外邪侵襲。
3.氣溫降低時,出門時要注意面部防寒保暖。
4.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增強身體抵抗力。
5.充足睡眠,讓身體多多休息恢復體力。
【自我復建】
面癱病人在治療時要配合自我護理,可促進恢復喔!
1.睡前用濕熱毛巾敷患側面部20分鐘。
2.先用手掌自患側外眼角向耳上方平推50~100次,再用手掌自患側口角向外耳道方向平推50~100次,每日1~2次。
3.自我練習:對照鏡子做皺眉、抬額、露齒、鼓腮、吹口哨等動作,每次練習2~3分鐘,每日練習2~3次。
*** 祝(助)您早日康復 ***